“自2004年《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正式实施以来,北海的渔船逐年减少。这反倒倒逼了北海渔业的转型升级,推进北海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9月4日下午,北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科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上级部门要求,2015年至2019年,我市渔船还将要减少600艘,总功率达到4万千瓦。
作为广西乃至泛北部湾地区最大渔业中心,积极引导部分渔民转产转业、优化海洋捕捞结构、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已成为北海发展海洋产业,打造向海经济,促进北部湾海洋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优化海洋捕捞产业结构
“侨港镇7大渔业公司的渔船,大部分都具备了前往外海、远洋作业的条件。”近日,银海区侨港镇党委书记赖伟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侨港镇是广西最大的渔业重镇,周边湛江、防城、钦州等市不少的渔船捕获的渔货都选择在这里上岸、分流到全国各地,每年渔货交易量达到50万吨。近年来,原以近海捕捞为主的侨港镇渔民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外海、远洋捕捞,通过发展捕捞业实现了致富。2016年,该镇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元,居广西农渔民年均收入之冠。如今,在我市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宏伟目标指引下,侨港镇正借助其雄厚的传统实力和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有着紧密联系的优势,雄心勃勃地把自身规划打造成泛北部湾地区最大的渔业重镇。
侨港镇渔业的发展将是我市今后发展海洋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正按照自治区提出北海市要奋力舞起“四个龙头”的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型开放城市的要求,研究和落实一系列保护海洋环境、打造向海经济的措施,努力发挥北海独特的地理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和现代渔业建设。一是调整优化捕捞作业区域,推动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海域拓展。二是调整优化捕捞作业渔船。加强渔船更新改造,建设一批设备先进,具备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能力的渔船,扶持远洋生产骨干船队建设。三是调整优化捕捞作业结构,逐步降低底拖网渔业的捕捞,推广能耗较低、对渔业资源和渔场环境破坏较小的作业方式,提高渔具的选择性,切实降低渔获物中的幼鱼比例。四是调整优化作业队伍。继续抓好中民投、龙达和广西海洋投资集团等企业的扶持工作,共同推进远洋渔业发展。
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近日,铁山港区的几名金鲳鱼养殖大户终于如愿以偿地拍到了营盘海域养殖功能区的数幅用于养殖的海域。这也是北海市海洋渔业部门积极推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主动为渔民办实事的一个重大举措。金鲳鱼产业是近年来铁山港石头埠海湾新兴起的生态养殖模式。近年来,在北海乃志海洋科技公司的带领下,该产业引进能抗12级以上台风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成效越来越明显,养殖面积越来越大,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鲳鱼养殖基地。但多年来苦于当地没有养殖功能区,金鲳鱼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我市各级部门主动为当地渔民服务,为渔民申请建设金鲳鱼养殖功能区,彻底解决了该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了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将大力发展海洋水产健康养殖。积极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大力发展优势品种规模养殖、新品种养殖和地方特色品种养殖,重点发展对虾、珍珠、牡蛎和优质鱼类等特色优势品种。积极开发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贝类底播养殖、工业化养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不断提高养殖效益。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水产苗种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提高养殖产品质量,从源头上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优质的水产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推进海洋渔业产业化经营
“今年,广西海洋集团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建造2艘能在海上集速冻、加工能力为一体的海洋综合加工船。届时,北海的水产品加工能力将更上一个台阶。”日前,该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全市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9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11家,自治区水产畜牧行业级水产加工龙头企业23家;有13家企业获美国FDA的HACCP认证,11家企业获韩国注册,9家企业获欧盟注册,形成了保通、正五、万景、北联、西河、恒兴、钦国、安邦等一批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我市将以这些加工企业为依托,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拉动水产养殖业和水产品加工出口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海洋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大力发展海、水产品深加工,增加海、水产品附加值,争取将我市建设成为泛北部湾地区海、水产品深加工的重镇,将更多优质的海、水产品出口至欧美和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
“2016年全市水产品总量110.6万吨,其中,海洋捕捞43.08万吨,海水养殖56.85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和海洋捕捞产量的比例优化为1:0.76。”北海市海洋与渔业局一名负责人在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北海打造向海经济的历程中,水产养殖、海产品深加工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将越来越大,海洋渔业经济必将进一步成为我市现代农业中的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报记者 :陆 威)
电建渔港。 本报记者 :李君光 摄